当前位置: 首页>>媒体江理>>正文
《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》:江西理工大学理学学子用“红色+数学”点亮童心
日期:2025年07月15日 17:09  点击次数:

近日,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“理蕴红都”社会实践队走进红色故都瑞金,来到叶坪镇朱坊村、河背街童心港湾,把红色故事和数学知识揉进游戏,用科技启迪报国之心,带着朱坊村、河背街童心港湾的孩子们边玩边学,为乡村儿童上了一堂难忘的红色教育课。

(图为实践队员在朱坊村、河背街社区开展活动合影 周煌浚、李圆 摄)

“同学们想想,如果红军战士要给伤员送药,每个药箱装8盒药,5个药箱一共能装多少盒?”在朱坊村童心港湾的教室里,实践队员邹紫琴举着自制的药箱模型,向围坐一圈的孩子们提问。9岁的男孩朱昊宸立马举起手:“我会!用8乘5,是40盒!”其他孩子也跟着掰手指计算,现场气氛热烈。

在物资紧缺情况下,如何精打细算保障伤员救治?队员们趁热打铁,给孩子们讲起当年红军在物资紧缺情况下保障伤员救治的故事。孩子们听得入神,有的还拿出小本子记下关键数字。看到实践队员用机械手做出有力的握拳手势,6岁的朱芷菡兴奋地说:“这拳头就像是红军战士紧握在一起保卫祖国的样子!”这充满童真又饱含深意的比喻,生动体现了科技与红色精神的共鸣。

(图为实践队员科技成果展示 周煌浚 摄)

在河背街童心港湾,一场“红色数字拼图赛”热闹非凡。实践队员将长征路上的重要节点——娄山关大捷、飞夺泸定桥等事件的发生年份、参与人数等数据,制作成彩色拼图碎片。孩子们三人一组蹲在地上,有的负责归类数字,有的对照历史小贴士拼接,12岁的刘登岳举着标有“1935”的图块喊:“这是飞夺泸定桥的年份!我在绘本上见过!”拼图完成后,队员们讲起了数字背后的战斗故事,让孩子们在协作中既锻炼了数字敏感度,同时也记住了关键历史节点。

(图为孩子们思考如何完成红色数字拼图 李圆 摄)

“准备——开始!”随着实践队员陈颖一声令起,“红心接力传千里”游戏拉开序幕。小朋友们全神贯注,紧紧握住手中的红心接力筒,眼神里满是紧张与期待。要完成通关,除了要在跑动中保持平衡外,更要与队友默契配合,迅速完成交接。这一颗颗小红心不仅仅是游戏道具,更是红色精神的生动载体。每传10次就停下来回答一道与长征里程相关的数学题。“红军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,若每天走100里,要走多少天?”8岁的谢宇彤抢着答:“250天!原来要走这么久!”惊叹声中,长征的艰辛变得具体可感。

(图为实践队员和孩子们一起完成“红心接力”“四渡赤水” 周煌浚 摄)

孩子们正为游戏输赢雀跃时,队员们用校服外套当“被子”,重现“半条被子”的场景:两位队员扮演女红军,将“被子”对折再对折,把其中一半递给扮演老乡的队员。“当时红军只有一床被子,却愿意分给老百姓一半。”队员们一边演一边讲,孩子们的目光紧紧盯着“被子”,刚才还喧闹的院子渐渐安静下来。故事演完,有人小声问:“红军叔叔阿姨后来冷不冷呀?”队员们随即教唱《红星歌》,歌声里,“半条被子”的温暖与数字里的坚韧悄悄扎根。

“以前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,总担心他们听不懂,这次把数学题和故事结合,孩子们学得又快又认真。”河背街童心港湾的童伴妈妈杨小霞感慨道。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实践队的李湘介绍:“我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教案,反复琢磨怎么把严肃的历史知识,变成孩子们喜欢的样子。看到他们眼里有光,我们觉得特别值。”

这场充满“泥土味”的实践活动,没有华丽的舞台和高科技设备,靠着队员们亲手制作的道具、反复打磨的教案,实实在在地把红色文化种进孩子们心里。未来,江西理工大学还将把这种“红色+学科”的教育模式,推广到更多乡村学校,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的成长中生根发芽。(张琼方、唐朝、胡庆杰)

https://share.jxgdw.com/share/media/1593707



上一条:《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》:三位讲解员接力传薪火 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瑞金大思政实践诠释红色生命力
下一条:《大江新闻》:江理学子溯源东江“第一滴” 走近护林员接棒山林应急安全薪火

扫描二维码分享
相关推荐: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
Copyright © 2024 www.jxust.edu.cn 江西理工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
学校地址:  [赣州-三江校区]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  邮编:341000  

        [赣州-红旗校区]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  邮编:341000

        [赣州-黄金校区]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  邮编:341000

          [南昌-南昌校区]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  邮编:330013


   移动版    赣ICP备05001230号-1    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